<<第 N 代才女>>

馬家輝

在某報副刊上看見大大張的亦舒照片,心生歡喜,還以為她已返港並接受訪問,連忙埋首苦讀,始知是副刊記者的「掩眼法」,真正受訪的是章小蕙,她談閱讀亦舒的感受,適逢書展,正是「才女」曝光的高峰期,把亦舒放在版面顯眼處,確是吸引讀者的好噱頭。副刊記者的腦筋夠靈活,該記一功。

亦舒是香港「第一代才女」,寫呀寫,寫情說愛卅年而不倦,對於男女、對於愛情,持續冷嘲熱諷,長期吸引讀者,是非常值得分析的流行現象,台灣大學林芳玫教授的博士論文主題是瓊瑤小說,後來改寫成書出版,就可惜無人以亦舒為題照辦煮碗,北京「團結出版社」找汪義生寫了一本 << 亦舒傳 >> ,今年一月出版,但只是剪剪貼貼的拼湊演義,談不上甚麼研究 ; 倪匡——亦舒的二哥——十年前寫了好幾冊 << 我看亦舒小說 >> 之類,卻也只是隨筆扯談,更距研究遠之又遠。香港學院近年流行文化研究,惟望有人垂青亦舒小說,透過嚴謹考證與具體分析,引領我們了解亦舒這個「文化商品」與香港社會之間的互動關係。

亦舒寫小說,也寫專欄,我有幸看過她的「真跡」,字體秀麗,可想其人氣質之清。她大約每半年一疊厚厚的稿件到報社,一百八十多篇,一口氣寫完,編輯逐日發稿,有如把急凍食物放入微波爐,加溫之後供讀者即食 ; 等到稿件差不多發排殆盡,新稿準時寄到,又是一百八十多篇,令這罐頭文章,蔚為專欄界奇景,僅是這樣的「生產方式」已夠以馬克思理論為理論基礎的學院派文化研究者好好分析。

畢竟是第一代才女,亦舒是 << 紅樓夢 >> 迷,明白它的好處,第二代才女迷的只是亦舒,第三代才女可能連 << 紅樓夢 >> 三個字都沒有聽過,至於新興的第 N 代才女,懂得查查字典和識寫字,已算難能可貴了。

轉自 << 星島日報 >>25/7/200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