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<依然是亦舒>>

戴天

年輕時常常訪問別人的亦舒,最近接受了吳靄儀的訪問,也真是「山水有相逢」、「剃人頭者人亦剃其之」 ! 這是一篇不錯的訪問,比那些當女作家為名女人的東西好多了。問的人既知道自己的立場、原則,也知道被訪者的位置、所長 ; 答的人頗坦率、真誠,「天然去矯飾」,不曾刻意隱藏自己的觀點、喜惡,更不曾「文人多大話」,作與自己身份、成就不符的誇誇之談。依然是亦舒。頗堪注意的是,吳靄儀對亦舒,有這個印象 : 「顯得稍為拘束謹慎,並不如一般說的那麼說話厲害。」亦舒說話厲不厲害,認識她久的人都「心知肚明」,「不在話下」。但假如吳靄儀待觀察可靠,亦舒似乎是「長大了」,不再像年輕時,經常使性子。「世事洞明、人情練達」,寫小說的人,或許就從此更上一層樓。她的雜文,近年來也由潑辣歸於平和。

亦舒是頗有才華的,文字尤其利落。她寫的都市言情小說,充滿時代氣息,是新人、新事、新典範,難怪受十里洋埸的中、青讀者欣賞,造成過去幾年的「亦舒現象」,作品暢銷一時。倘有人嚴肅從事,取社會調查方法,分析造成此一現在的原因,或者對香港的都市文化,有進一步的認識。例如,為甚麼「台灣有瓊瑤」、「香港有亦舒」 ? 從社會文化結構,也許能找到端倪。

亦舒的言情小說和瓊瑤的迥然不同。自亦舒的作品,即使明知其假,她營造的某些氣氛及塑造的某些人物,卻不致於令人完全「無動於衷」。比較之下,瓊瑤作品就好像感同隔代,散發一股子霉氣,看不到「西岸陽光充沛」。但二人至今仍「人各有所喜」,或者也反映了都市人愛讀閑書消遣的「微詞」。由文學發展交替的現象看來,清麗爽朗的亦舒,較之幽怨纏綿的瓊瑤,確乎「高出一籌」。

言情小說寫得好的,實有可觀。 << 紅樓夢 >> 固為言情小說,張愛玲的作品何嘗不然 ? 就是張恨水有些說部,也「言中有情」,同時「言中有物」。亦舒說她近期的小說,如 << 流金歲月 >> 、 << 嘆息橋 >> 、 << 西岸陽光充沛 >> 等,在「言者無心」之中,也「看出有意」來,就表示隨著年紀增長,而人又不能脫離所處的大環境,「言情」的「範圍」使擴大了。這也許極有可能導至亦舒有野心去接續前人的「言情傳統」罷 ?

亦舒自敘寫作歷程,所受影響,雖漏掉了她早年耽讀西方現代作家名著等事,大致上語多中肯,言無不盡。而最令人讚賞的是,她毫無矯揉作態之處,不像某名近來宣傳「具備作家條件」、「曾遊歷五大洲」、「讀過金庸、莎士比亞,品味極高」、「有豐富行政經驗」的女作者,整日價為「名利情意結」所困,忙不迭往自己臉上貼金。亦舒就是亦舒 ! 她雖著作等身,要說臻至頂峰,為時尚早,也還未曾完全接上「言情傳統」之棒。

轉自 << 信報 >>20/4/198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