姊妹故事

《姊妹》 第一次邀稿的時候,就記得有點躊躇,跑去問倪匡商量:「二哥,二哥,有一本新婦女雜誌叫我寫小說。」他說好呀,「但是」我告訴他:「那本雜誌有一個奇怪的名字,叫做 《姊妹》 ,而且尺吋袖珍,從來沒有那麼小開本的雜誌。」

  他一看說:「嘩,特別到極點,你可以寫短篇小說配合。」「多少字數呢 ? 一萬字吧,少過萬句,故事來不及交代。」

  就這樣決定了。

  當年二十五歲的我才沒想到一寫便成為長期作者。

  寫了那麼多年,從來不曾脫稿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  兩年之後,墨水用罄,想一想,同弟商量:「我也來英國讀書」,他答:「沒有問題,不過,學費與生活費頗為昂貴,而且,切忌半途而廢。」

  那時,手上有幾段稿在寫,全靠這些了,於是動身前往英倫。

  一去三年,只有 《姊妹》 期期寄到,在寂寞陰雨的宿舍,收到小冊子的時候,足以令人流下淚來,把書掩在胸前,一時不捨得看完,幸虧兩星期後又寄來新書,不愁沒精神糧食。

  寫作人時時聽到的問題是:「你最喜歡自己哪一本作品 ? 」

  作者一貫支支唔唔,不願老實回答,彷彿一說就顯得膚淺,我不妨坦白說一句,自問寫的最滿意的小說,全刊登在 《姊妹》 上。

  最喜歡的,一篇叫「慰寂寥號」,都嘗試演繹時代職業女性遭遇的苦楚。

  所收到的稿酬,全部用來交學費。

  暑假返來渡假,編輯部招待我吃飯喝茶雙敘舊,十分溫馨。

  終於完成了學業才返港定居。

  那時,同 《姊妹》 的感覺已經非常深厚,有人問你為何倚重 《姊妹》 ,我答因為人家幫我繳交過留英學費,就是這樣。

稿

  據別的行家說,歷年來 《姊妹》 編輯部光是忙著應付亦舒,日月如梭,光陰似箭,一年一度加稿費的時候又到了,這種要求,已經可以寫一本書。

  自英國回來,整個香港變得生氣蓬勃,經濟起飛。

  自覺年紀不小,這時不努力儲蓄,永遠沒有機會, 《姊妹》 銷路節節上升,模仿者眾,帶領潮流,我往往要求 《姊妹》 帶頭加稿費,然後再同其他報列說項,要求看齊。

  不過,在此同時,真的特別用心寫。

《姊妹》 畫報封面全是都會中當令的美女。

  從何莉莉到林青霞,然後是鍾楚紅張曼玉,接著輪到李嘉欣,現在,接班人有鄭秀文陳慧琳。

  早些時候,我的小說也有真人插圖,演出情節,
十分別致。

  某日,忽然看到一個圓臉可愛少女擔任模特兒,是小小張曼玉,立刻同編輯施小姐要求:「介紹我認識。」

  不負所托,那天在運輸處新聞組上班,一聲「現在可否來梁海平影樓 ? 」立刻開小差跑出去看明星。

  我見到了可愛的阿玉,稍後,她拍攝了玫瑰的故事。

  至今在電影上看到她,一次又一次得影后獎,仍然無限依依,感覺良好,她是我最喜歡的女演員。

《姊妹》 編輯部真的要寫起書來,簡直有百餘二百本。

  這一代又一代的美女見證了多少人與事。

  從來不是青年導師,對喜歡寫作的小朋友也不說甚麼。

  不過,一個寫作人總要以寫作為首位,寫得不好不要緊,但要盡心盡意地寫,不要抄襲,不要模仿,創造本身獨立風格。

  時代變遷,寫作人的文風內容也有一定有所更改,再把少女時作品取出重閱,發覺已有超過一百八十度轉變。

  寫在 《姊妹》 改版前文,我對 《姊妹》 有甚麼盼望 ?

  當然想讀到更豐富的內容啦,我念念不忘舒淇在康成影展中那襲輕紗釘亮片旗袍, 《姊妹》 編輯部會派員訪問她嗎 ? 還有,美媽胡慧中生了小美女,那幼嬰晶瑩皎潔小眼睛簡直能提升成年人的靈魂,記者會去拍攝母女圖嗎 ?

  還有,我的小說,會否試試採用漫畫作連環式插圖 ? 那一定很有趣。

  我對新 《姊妹》 極有信心。

  一直是這樣。

  祝福。

亦舒

轉載《姊妹雜誌》2001/6